中秋节,又称“月夕”“秋节”“仲秋节”“追月节”“玩月节”“拜月节”“女儿节”“团圆节”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,天高气爽,月亮为一年中最为明亮和圆润的时节,因此,人们又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,把八月十五当作亲人团聚的日子,中秋节也因此又称为“团圆节”。
中秋节的起源及演化
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,普及于汉代,定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以后。
先秦时期,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,由于秋分的晚上不一定有月亮,有月亮也不一定圆,于是民间渐渐把秋分祭月放到中秋了。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,古人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,叫作“秋报”“秋社”。夕月、秋社,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。
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,从汉代开始,由祭月、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。晋之前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。
到了唐代,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。中秋风俗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,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。
北宋时期,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“中秋节”。宋代中秋节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,并开始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。
宋代以后的中秋赏月更加流行。有的地区借月圆之意,称作“团圆会”“团圆节”“圆月”等。
自明朝起,中秋节的习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,首先,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。其次,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。第三,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。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、瓜果等过节的东西。第四,明代出现了月饼这种重要的节庆食品。总体来看,明清之后,贵人伦、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,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、痛饮美酒的狂欢在慢慢地衰退了。
清代,中秋成为与春节、清明、端午并重的四大节之一。
典籍中关于中秋节的记载
中秋节由来已久,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记载。
“中秋”一词,源自《周礼》,清代阮元校刻《周礼注疏·龠章》记载:“中春昼击土鼓,龡豳诗以逆暑。中秋夜迎寒,亦如之。”这里的“中秋”应该是“仲秋”的意思。
据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:“仲秋之月……养衰老,授几杖,行糜粥饮食。”其含义还不是指中秋节,而是指秋天的第二个月,即阴历八月,又称“仲秋”。
《尚书·虞书·尧典》
古人“中秋”与“仲秋”通用。在流传的,应该是最早的《尚书·尧典》中,有“宵中,星虚,以殷仲秋”的记载。
《周礼·春官·篱章》
中春昼,击土鼓,龠《幽诗》,以逆暑。中秋夜迎寒亦如之。凡国祈年于田祖龠《幽雅》,击土鼓以乐田峻。
《渊鉴类函·卷二十》
中秋节普及于汉代。到魏晋时,已有“谢尚镇牛渚,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记载。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
《渊鉴类函·卷二十》引《唐太宗记》载:“八月十五为中秋节,三公以下献镜及盛露囊”。
《东京梦华录·卷八》
中秋节前,诸店皆卖新酒,重新结络门面彩楼,花头画竿,醉仙锦旆,市人争饮。至午未间,家家无酒,拽下望子,是时螯蟹新出,石榴、榲勃、梨、枣、栗、孛萄、弄色枨橘、皆新上市。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翫月,丝篁鼎沸,近内庭居民,夜深遥闻笙竿之声,宛若云外,闾里儿童,连宵嬉戏,夜市骈阗,至于通晓。
中秋古诗词
中秋蕴含着幸福美好的寓意,象征着家庭幸福团圆,也是文人墨客咏月、思乡、抒情的大好时机。从古到今,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,留下不朽之作。让我们跟随古籍中诗词的韵律,感悟中秋节的种种思绪,品味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。
《全唐诗》
月夜
唐·杜甫
今夜鄜(fū)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
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
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
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。
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,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。字里行间,表现出时代的特征,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,对月惆怅,忧叹愁思,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“何时”的未来。
《全唐诗》
八月十五夜月二首
唐·杜甫
【其一】
满月飞明镜,归心折大刀。
转蓬行地远,攀桂仰天高。
水路疑霜雪,林栖见羽毛。
此时瞻白兔,直欲数秋毫。
【其二】
稍下巫山峡,犹衔白帝城。
气沈全浦暗,轮仄半楼明。
刁斗皆催晓,蟾蜍且自倾。
张弓倚残魄,不独汉家营。
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。组诗共两首,采用了虚实结合、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,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、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。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,在鲜明的比照中,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。第二首诗全诗写景,景中见情,联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。
《全唐诗》
望月怀远
唐·张九龄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《望月怀远》这首诗作于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以后,是作者在离乡时,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。全诗层次分明,一二句先写“望月”,再写“怀远”,三四句抒写对远方亲人的思念,五六句描绘因思念而彻夜无眠的情景,最后两句则联想到以月光相赠、梦中相遇的一片深情。全诗构思巧妙,感情细腻入微,动人心弦。
《全唐诗》
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
唐·白居易
昔年八月十五夜,
曲江池畔杏园边。
今年八月十五夜,
湓(pén)浦沙头水馆前。
西北望乡何处是,
东南见月几回圆。
临风一叹无人会,
今夜清光似往年。
全诗通过昔之乐与今之苦、昔之欢与今之忧的鲜明比照,表露了谪居生活中的愁闷,抒发物是人非、今昔殊异的慨叹。前四句是对比,后四句是抒情。诗人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,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