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州名人

梧州历代名人

2025/3/5 11:00:45 次浏览

   舜帝 

生卒年不详,姓姚,一说妫姓,名舜,又名重华,黄帝九世扑,为中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,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古帝王(五帝)之一,因国名“虞”,故史称虞帝,又称虞舜,舜生于诸冯(今山东省诸城县),年幼丧母,曾辛勤耕稼于历山(即今济南千佛山),居于虞(今河南省虞城县)。舜不但聪明机智,而且宽宏大度, 20岁就以孝闻名, 30岁被尧征召任用,深得百姓赞誉。他巡行四方,除去鲧、共工、灌兜和三苗等四人,尧去世后继位,又咨询四岳,挑选贤人,治理民事,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,让位于禹。舜为团结和统一华夏各部落,“南抚交趾”而“南巡狩”,从虞(河南虞城县)出发,过长江,入洞庭,溯湘江至湖南韶山、宁远巡视, 沿越城岭底谷古道到桂林,  后沿漓江到苍梧(今梧州)。据《史记》记载: “崩于苍梧之野。”

在历史上,人们为纪念这位远古圣君,曾在梧州建造过舜帝陵和舜帝庙,唐大历四年(769年),梧州已有舜帝陵和舜帝庙,舜帝庙在梧州大云山 (大灵山,今称白云山)南麓的锦鸡岩 (金鸡岩),自唐至清, 屡经修葺, 香火鼎盛。清代的《苍梧县志》记载: “舜陵,相传在(苍梧)城东五里许,大云山下锦鸡岩,其地与九嶷相近。”“虞帝庙在大云山麓,锦鸡岩西。城东四里许。久废。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知府吴九龄重建,春秋致祭。”宋代苏轼《至梧州示子由诗并序》、宋代李纲《晚泊苍梧有感》、明朝严震直,王祐的《苍梧舜庙》,都有舜帝及其遗庙的记载。

      

     赵光

       赵光(?~公元前111年) 真定(今河北正定)人, 南越国苍梧王。梧州市历史上首任行政长官。

    汉高后五年(公元前183年) ,赵佗自称南越武帝,并析秦桂林郡地,

  在今梧州市建立苍梧王国,封赵光为苍梧王。赵光即位,便兴建苍梧王城。这是梧州建城之始。王城建在摩天岭(今东中、东正路一带),既依山防守,又可防洪。城周长400多米,面积1.1万多平方米,是一座土城,为岭南古城堡。

  文帝元年(公元前179年) ,刘恒登基后,改变了吕雉歧视越人的政策,赵光诚心归汉。元鼎五年(公元前112年) 四月,南越国丞相吕嘉反汉,遣使到梧州,诱赵光叛附。赵与吕嘉虽有姻亲关系,却深明大义,不为所动。同年五月,汉对南越用兵,兵分五路,归义侯下濑将军田甲率兵经贺江抵梧州,赵光闻汉兵至,毅然归汉。

  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 十月,汉统一南越,置苍梧郡、广信县,苍梧王城为苍梧郡、广信县治所。赵光被封为隋桃侯,食邑3000户。同年病逝于广信县城(今梧州市,下同),葬于火山。

    

    王守仁

  王守仁(1472~1528),字伯安,号阳明。浙江余姚人。明弘治十二年(1499年)中进士。著名的政治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军事家。官至兵部尚书、左都御史、总督两广兼巡抚。

    王守仁少年时喜爱谈论军事,善习骑射,喜游山川名胜,访客交友。登进士后,授刑部主事、兵部主事等职。正德元年(1506年)冬,刘谨专权,王守仁被谪贵州龙场驿丞。刘谨伏诛后,守仁任江西庐陵知县。后任南京刑部主事、考功郎中、太仆少卿、鸿胪卿等职。十一年,擢升右佥都御史,巡抚南、赣等处,镇压了闽赣农民起义,晋升右副都御史。十四年,宁王朱宸濠谋反,王守仁参予平定,俘获宸濠。世宗即位,即召守仁入朝,封兵部尚书,继后大论功,封特进、光禄大夫、柱国、新建伯。世袭,年俸一千石。

  嘉靖六年(1527年),广西思恩(今武鸣)、田州(今田阳)土官卢苏、王受起来造反,世宗下诏,令总督姚镆去职。命王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、总督两广兼巡抚,速到梧州赴任处置。守仁于九月初八起程,十一月二十日到达梧州。十二月,王守仁到达浔州(今桂平),会同驻广西巡按御史石金,定计招抚。

  嘉靖七年初, 王守仁在南宁,招抚卢苏、王受等土官及兵众7万人。量割田州地,另立一州,以岑猛次子邦相为吏目,代理州事,待有功后再升知州。而在田州量置十九巡检司,以卢苏、王受等人充任,并受流官知府约束。七月,王守仁率军攻破浔州府(今桂平)大藤峡等瑶民起义基地。即班师回梧州。在梧州期间,于府学宫后修建尊经阁,作《尊经阁记》一文(刻于阁内石碑上),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。其思想史称“阳明学”,影响深远,流传至日本、朝鲜及东南亚。回梧不久,守仁病重,上疏乞求辞官回乡里,举荐林富代替自己,也不等世宗答允,十月,离开梧州回浙江家乡。十一月,卒于归途南安(今大余)舟中。终年56岁。

  嘉靖十一年,总督林富在梧州建四贤祠,将王守仁入祀其中。隆庆元年(1567年),廷臣多颂其功,诏赠新建伯,谥文成。次年,正式给予世袭伯爵,赐谥文成。其故宅原在绍兴城区相桥侧,后在王衙弄新建府第,称“伯府”。墓在绍兴西南花街鲜虾山。王守仁著述丰厚,由门人编辑成《王文成公全书》及其他多种,流传于世。


本地名人:

 

   陈钦

       陈钦(? ~15年),西汉古文经学家。字子佚。苍梧郡广信县人。生于西汉宣帝在位后期(公元前73~前49年)。幼年曾受良好教育,熟读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和《礼记》。成帝时被察举为茂才(秀才)。

  建始年间,陈钦到京师长安任五经博士,跟随古文经学家黎阳 (今河南浚县) 贾护学习《左氏春秋》。但不墨守师说,有独立创见,自成一家,著有《陈氏春秋》(已佚)。“与刘歆同时而各自名家”(《后汉书·陈元传》)。陈钦以《左氏春秋》教授皇家子弟、族戚王莽等及其儿子陈元。建平元年(公元前6年) ,西汉爆发第一次今古文经大争论。陈钦极力倡导古文经学思想,东汉经学家赵岐在《三辅决录》中称赞:“《左氏春秋》,远在苍梧”。

  元始五年(5年) ,陈钦被封为厌难将军。始建国二年(10年)十二月,王莽命陈钦率军出征匈奴,驻云中(今内蒙古托克托)。始建国四年,陈钦上奏朝廷:“犯边者皆孝单于咸子角所为”,建议处死咸之子登。王莽怒斩登于长安。天凤元年(14年)秋,王莽将陈钦免职并调回长安。天凤二年二月,王莽将杀登之责推给陈钦,以他罪将陈钦逮捕下狱,陈钦自知难逃一死,自杀而亡。

     

   陈元

     陈元(?~?)东汉古文经学家。字长孙。陈钦之子。苍梧郡广信县人。少传父业,潜心研究与注释《左氏春秋》。汉建武初(25年),与桓谭、杜林、郑兴等为当时学者所宗。

  建武四年(28年)正月,刘秀在一次临朝时,旨令朝廷内外文武百官议论陈元奏请设立左氏学博士的问题,征拜议郎范升(后为博士),一再上书极力反对,认为“先帝不以《左氏》为经,故不置博士,后主所宜因袭。”陈元上疏说:  “先帝后帝各有所立,不必其相因”。经多年在御前力辩,朝廷才正式建立左氏学,选出左传博士4人,陈元名列第一。 陈元以才高著名,先后被大司空李通和大司徒欧阳歙辟入府中任职。范晔《后汉书》为陈元立传,说陈元“独能以经学振起一时,诚岭海之儒宗也。”陈元对光武帝提了不少奏议,未得采纳,便告病还乡,病逝于家中。陈元著作有《左氏异同》。

        

    牟子

    牟子(170~?),汉末佛学家。名融,字子博。广信人,携母避交趾。苍梧隐士,幼年博览群书。东汉建安元年(196年) ,苍梧太守听说牟子博学多才,精通诸子百家,想起用他为署吏,牟辞谢不就;州牧征召牟子,又托病推辞。其母病故后,便潜心钻研老子和佛学,成为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,极力推崇老子的“绝圣弃智,修身保真”的学说。三国初,著有《理惑论》(37篇),糅合儒、道各家学说,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。

      

    士燮

              士燮(136~226),字威彦。苍梧郡广信县人。其先祖是鲁国汶阳(今山东宁阳县)人,因王莽之乱避难交州。父士赐于桓帝时任日南(今越南中南部顺化一带)太守。士燮少年时游学京都洛阳,拜颖川刘子奇为师,研习《左氏》、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等《春秋》经传,并为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注解。东汉熹平四年(175年) 举孝廉,补尚书郎。不久,公事免官。遭遇父丧服孝完,复举茂才,授官巫山县令,后升任交趾郡太守。士燮为人胸怀宽厚,谦虚谨慎,礼贤下士。中原士人闻到他的名声而往依避难的达百数。政余间研究《春秋》,为之注解。

  建安初,交州刺史朱符被杀,州郡一度骚乱。士燮上表举荐弟士壹任合浦太守、士 [黄有] 任九真太守、士武任南海太守。均获献帝任用,使岭南社会得以稳定。张津继朱符任交州刺史,后被封为交州牧。不久,被杀死。献帝赐士燮玺书说:“交州绝域,南带江海,上恩不宣,下义壅隔。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,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,董督七郡,领交趾太守如故。”士燮得晋封并续任太守后,遣吏张旻奉贡赴京都。当时天下动乱,诸侯争斗,战事不断,道路阻塞难通,而士燮却不废贡职,实属难得。献帝特复下诏,加拜士燮为安远将军,封龙度亭侯。

  建安十五年(210年) ,东吴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。士燮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,率领本郡人民使遥东附吴国, 孙权升士燮为卫将军, 封龙编侯。士燮在郡任职40多年,黄武五年(226年)逝世,终年90岁。

  士燮著作有《士燮集》(5卷)、《春秋经注》(11卷)、《公羊注》、《谷梁注》传于世。


   吴廷举

       吴廷举(1460~1526) ,字献臣,号东湖。广西梧州人(其先祖湖北嘉鱼人,祖上戍守梧州,遂籍梧州)。任南京工部尚书。

  明成化十六年(1480年)庚子科举人,二十三年中丁未科费宏榜进士。授官广东顺德县知县。为官清廉,好古教化。很受两广总督刘大夏器重。后因故得罪太监和御史汪宗器,被诬告下狱。县内士民纷纷泣诉廷举无私盗状,汪宗器释放廷举。此后一直滞任郡县官20多年,经兵部尚书马文升、刘大夏推荐,进升广东兵备佥事。跟从两广总督潘蕃镇压南海、清远农民起义,改盐法兼屯田。正德初年(1506年)转任右参政,备兵琼州。上奏、弹劾镇守太监潘忠二十罪。反被潘忠攻击并被逮系诏狱(奉诏令关押犯人的牢狱)。刘谨假借皇帝的诏令拷问吴,枷于吏部门前12日,论罪流放雁门。不久,获赦归。刘谨被诛,起用吴为云南兵备道,升任江西右参政,复擢升广东右布政使,协助陈金镇压苗瑶少数民族起义,升右副都御史。往湖南赈饥,事毕,察勘顺水、保靖两江口少数民族情形,上奏管治意见,还京。复出湖南划定各少数民族治域区界。

  嘉靖元年(1522年),廷举称疾请求免官。不久,因南方饥灾,复自劾求罢,并上勤学修政远佞亲贤疏。世宗温旨保留其官,改任南京户部,晋升右都御史。

  嘉靖三年,吴廷举改任南京工部尚书,推辞不受,称疾乞休。嘉靖帝慰留,不久再辞,嘉靖帝准予致仕(退休)。

  吴廷举回梧州后,在城东门外漫泉亭东筑东湖书院,以教同乡里人。嘉靖五年逝世,享年66岁。廷举为官数十年,以清廉刚直著称,所居家宅地势低洼潮湿狭窄,无城外田,仅有书万卷。死后贫不能殓,都御史、两广总督姚镆资助办成丧礼。隆庆初(1567年),赠太子少保,追谥清惠。墓葬梧州城东西江南岸界首山。

  吴廷举著有《春秋繁露节解》(4卷) 、《湖广通志》、《东湖奏疏》、《西巡类稿》(8卷)刊行于世。


 袁崇焕

  ( 1584—1630) 字元素, 又 字自如。藤县人。祖籍广东东莞。为人慷慨, 颇具胆略, 喜读兵书, 好谈兵论。明万历三十四年 ( 1606 ) 至桂林武试, 名列前茅。四十七年进士及第, 授福建邵武知县。 时后金崛起, 连年南侵, 其常向退伍老卒了解边塞情况, 研究兵法。天启二年 ( 1622) 进京朝觐, 御史侯询赏识其才干, 上疏举荐, 被提为兵部职方主事。上任不久, 辽东局势恶化, 镇守广宁 ( 今辽宁北镇) 的14万官军抵挡不住后金的攻击, 朝廷议论纷纷, 准备放弃关外。其单骑出关考察后, 力主守关外以捍关内。擢升兵部佥事, 监军关外, 并拨给库银 20 万两, 招募兵马, 加强辽东边防。重修宁远 ( 今辽宁兴城) 城, 将城墙加固加高加宽。从广西各地招兵 6000 人, 请调广东水师 2000 人, 以增强守备力量。整顿军纪, 安抚百姓, 使商旅辐辏, 流移骈集, 宁远一时成为繁华重 镇。 五年, 与山海关外经略使孙承宗一道收 复锦州及周围重镇, 将明军防线向前推进 200 余里, 宁远遂成后方。宦官魏忠贤专 权, 罢免了孙承宗的兵权, 以党羽高弟继任经略使。高弟擅自将关外守军撤回关内。其誓与宁远共存亡, 坚决不撤, 与 1 万多将士镇守宁远城。六年正月, 后金主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西渡辽河, 包围宁远。其刺血 书写誓言, 激 励壮 士, 决死抗 敌。二十四日, 努尔哈赤兵临城下, 大举攻城。其亲冒炮火矢石, 临阵指挥, 左臂负伤, 撕袍包裹, 愈加勇猛。军士奋勇争先, 用巨炮轰击, 击退敌军。次日, 其诱敌深入, 内外夹击, 敌军伤亡惨重, 努尔哈赤亦负重伤, 遂 解围而去。其乘胜 追击 30 里, 歼敌万余。 史称宁远大捷。擢升右佥都御史, 后又晋为 辽东巡抚和兵部右侍郎。宁远保卫战后, 其 乘机收复被高弟放弃的锦州各城, 奏请并获 准在关外实施军垦, 同时动员关内辽人回乡 耕地, 以加强关内外守备。 努尔哈赤死前告诫儿子皇太极, 必除袁 崇焕方可入 主中原。皇太极继承后金王 位 后, 于七年五月 亲率大军 15 万再 渡辽河, 直犯锦州, 久攻不下, 乃移师攻击宁远。其督师奋战, 又将金兵击退, 史称宁锦大捷。 朝廷论功行赏, 增秩赐荫者数百, 其因不肯 依附专权太监魏忠贤, 结果不仅不叙功, 反 被诬在锦州危机时按兵不动。其万般无奈, 只得上表告退还乡。 崇祯元年 ( 1628) 魏 忠贤伏诛, 获 起用, 任兵 部 尚书 兼 右 副 都 御 史, 督 师 蓟、辽, 兼督登州、莱州和天津军务。二年十一 月, 皇太极率大军避开宁远、山海关, 从龙 井关、大安口等处入侵长城, 直逼北京。其昼夜驰援京畿, 抢先到达北京城外。崇祯听信谗言, 不许袁军进城。其只得令将士在广渠门、德胜门立栅、掘壕、布阵, 并披甲督 战, 以 9000 余骑与金兵激战, 退敌10 余里。朝廷日夜催促袁军与金兵决战, 其认为 敌我兵力悬殊, 不能轻举妄动。皇太极利用 明朝廷的内部矛盾实施反间计, 伪言与袁有 密约, 故意纵被俘的太监逃回向崇祯帝告密。魏忠贤余党高捷等也趁机上疏, 诬告其 私通后金、擅杀 大臣等罪。崇祯帝信以 为 真, 遂于十二月将其下狱。大学士成基命、 吏部尚书王永光为其上疏, 辽东总兵祖大寿 以官职及历次所得封赐为其赎罪, 兵科给事 中钱家修请以身代, 均无果; 布衣程本直进 宫为其递 《白冤疏》 竟被杀, 御史罗万 寿 为其申辩被撤职下狱; 关外官兵士民哭诉, 愿替死。 三年八月十六日, 其被以 “谋反欺君” 之罪磔于市。夫人闻讯于藤县投江自尽, 家 人被流放。清朝修 《明史》 时, 这一冤 案 才得以澄清。之后, 家族 17 代人恪守祖训, 在 370 多年 间 守 护 其 祠 墓。清 梁 章 钜 辑 《三管英灵集》 录其诗 66 首。民国张江载 辑 《袁督师遗事遗稿汇辑》 存其文 13 篇、 诗 12 首。 (选自广西通史地方志)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附:  袁督师《临刑口占诗》诗如下: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一生事业总成空,半世功名在梦中。 
              死后不愁无勇将,忠魂依旧守辽东。


    关冕钧

     关冕钧(1871~1933),字伯珩。关广槐长子。广西梧州市长洲人。幼年勤奋好学,稍长,受业于大儒朱九江弟子简竹居之门。清光绪十九年(1893年)乡试中举人,次年会试中进士,入庶吉士散馆,授编修。同榜者以他年纪较小,被翁同龢(咸丰、光绪帝之师)视为少年中出类拔萃的英才。三十年,关冕钧出任礼部进士试同考官,分校礼闱,因此他的门生很多。

  立宪议起时, 朝廷派遣五大臣出国考察,关冕钧得以随戴文诚历游9国,从而熟知欧美政治、法律要旨。回国后,以原官调任邮传部总务。当时议四政,以铁路为先,而铁路以西北为急。关冕钧主张先筑京张路,以后扩延至库伦(今蒙古土谢图汗境内)。不久,设京张铁路局(后改称京绥路局) ,任副总办(詹天佑任总办,后詹天佑调督川粤汉路,关冕钧继任总办,改称京绥路) ,主管筑路行政局务。至民国初,延筑至丰镇,通车后延至包头。铁路建成后,以优惠商人使铁路宽裕为准则,制定营运条规,刻石立碑于丰台,公之于众。这条铁路,为中国自营铁路之始,他自认为一生心力,都耗尽在这条铁路上。

  民国期间,关冕钧历任南北议和代表、约法会议议员、参政院参政、参议院议员,杀虎关、塞北关、多伦关监督,晋北榷运局局长等职。晚年久居北平。民国22年(1933年),因患肺病逝世,终年62岁。归葬于梧州市长洲。

  关冕钧喜收藏书画及古代器物,爱鉴赏书画,擅长品评,历年穷于搜讨,历代名家书画,多罗致其手。于民国17年秋,以得阎立本《秋岭归云图》、黄荃《蜀江秋净图》、王铣《万壑秋云图》,撰著《三秋阁书画录》一书(内收录书画300多幅),刊行于世。

 

    李济深

       李济深(1885~1959.10) ,又名李济琛,原名李锦江,字任潮。广西苍梧县人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到梧州中西学堂读书。二十九年,转学广东黄埔两广陆军中学,毕业后曾任排长。宣统二年(1910年)赴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(即后来的北京陆军大学)深造。民国元年(1912年) 初,任广东北伐军(讨虏军第四军)二十二师参谋长。2年复学陆军大学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9年冬应邀到广东,先后任粤军第一师副官、参谋长。12年6月,被孙中山任命为粤军第一师师长兼第一军参谋长。民国13年5月,梧州设立善后处,孙中山派李济深任善后处处长,6月12日正式就职。在梧州他继续实行孙中山“桂人治桂”的办法,全力扶持李宗仁、黄绍竑。在部队中设立“革命军人同乐园”,宣传国民党一大宣言、决议案及新三民主义、三大政策、建国大纲等,促使桂军官兵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。李济深动员李宗仁、黄绍竑加入国民党。受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委派,在梧州建立中国国民党梧州市党部,14年11月,在中共梧州支部的支持下,改组市党部,实现国共合作。孙中山逝世后,李济深倡议在梧州建立中山纪念堂。

     民国15年,李济深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,任黄埔军校副校长、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。16年5月,任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主席;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。17年6月任广东省省长。民国18年3月,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于南京汤山,被开除国民党党籍。20年6月恢复党籍。22年11月,他和蔡廷楷等发动“反蒋抗日”的福建事变,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。事变失败后,在香港组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。“七七”事变后,以民族大义为重,共赴国难。在抗战期间,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地委员会副主任、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主任等职,与共产党合作抗日。 33年6月,返回家乡进行敌后抗日斗争。抗战胜利后,赴香港开展反内战斗争。37年1月,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,宋庆龄任名誉主席,李济深任主席。同年8月,派人到苍梧组建桂东游击队,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武装斗争。12月,响应中共中央号召,离港赴解放区与中共一起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。 1949年1月7日,到达大连。6月,在北平(北京) 参加新政协筹备会首次会议。9月21日,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, 李济深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,10月1日宣誓就职。之后,先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。1959年10月9日, 因患胃癌及脑病,医治无效,在北京逝世,终年74岁。著作有《李济深诗文选》、《李济深诗词对联选》。